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持续36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
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
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
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着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兵马的诸侯,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
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
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州牧形成
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是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之外,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汉
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以
六条问事制衡官员),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不过到了
东汉灵帝时,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于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
四级结构。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于宣告东汉政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
割据情况
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
曹操、
袁绍、
孙坚父子与
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崛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
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于保守多疑,宠信奸佞。他死后,其子
刘琮继位后,
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
接下来是
刘焉、
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后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后,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后,由其子刘璋继承其位,最后由刘备所降服。
领兵的武将如
韩遂、
马腾等人,也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来源的一大途径。他们曾一再击败中央政府的军队,而声名大噪,不过后来发生内斗情况,最终被曹操所分化击败。
此外,民间出现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现的武装集团,例如
张角领导的
黄巾贼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另外还有一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割据势力,那就是
张鲁在汉中地区领导的五斗米道教众。凉洲
枹罕的
宋建则自立为河首平汉王。
四个十年
180年—190年
184年,
太平道首领
张角及兄弟
张梁和
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
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
皇甫嵩、
卢植及
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
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
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
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采纳
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
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
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
节制。例如
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
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
黄巾之乱而制定的
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
群雄割据的局面。
189年汉灵帝
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
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
何进,改立太子
刘辩弟
陈留王
刘协。
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
张让为首的
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
凉州董卓、并州
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
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
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
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
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
丁原夺得军队,
袁绍及
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
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中国东汉末年,
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黄巾起义的领袖
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
平乡西南)人,
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
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张角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命于三月五日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36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
张宝称“地公将军”,
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
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
袁绍、
袁术、
公孙瓒、
曹操、
孙坚、
刘备等。
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
巨鹿、
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取得了很大胜利。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但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颍川、陈国、
汝南、东郡和南阳的黄巾军相继失败。冀州黄巾军在
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
广宗。当年十月,
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阵亡。3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5万多人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
戮尸。张宝也随即于下曲阳兵败阵亡,10余万黄巾军被杀害。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
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后来因作战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编。曹操平定冀州时,
张燕领导的
黑山军也投降。
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189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
刘宏在嘉德宫驾崩。
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刘辩年幼不晓事,暂时由
何太后临朝主政,皇权更加衰微。
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挤,殊死斗争。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心中窃喜,他密切注视朝廷各派动向,随时准备相应措施。见机行事。不久,在河东伺机而动的董卓便收到大将军
何进的密令。何进是
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势力。灵帝死后,他与
司隶校尉袁绍共同谋计诛杀张让,遭到
何太后的反对。于是,何进便诱董卓以好处,以圣旨名义召他立即进京讨伐张让,并以此来威胁何太后。董卓接到圣旨后,大喜过望,立即召集人马,连日引军进京,并按何进的意思,上书少帝,要求“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可是,董卓却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之前,何进就在争斗中被张让等人杀死。这时,
虎贲中郎将袁术(?一公元199年)也趁机领兵进入洛阳,听到何进被杀的消息后,便放火烧毁了南宫,并追杀张让等人。张让和
中常侍段珪慌忙劫持
少帝刘辩和
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至黄河
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巩县西南)。行进中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况有变,打听到少帝在
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蜂拥而至的大军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董卓威风凛凛,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参见少帝,并且向他询问事变经过。少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陈留王刘协主动上前向董卓讲述了整个事变的经过,叙述毫不含糊,条理清楚。当时,刘协只有9岁,比少帝还小整整5岁。董卓大为欢喜,认为刘协要比刘辩强得多,而且又因他是
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于是,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最初念头。董卓把
少帝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
190年各州的最高长官
南阳后将军
袁术,
冀州刺史
韩馥,
豫州刺史
孔伷,兖州刺史
刘岱,
河内郡太守
王匡,
陈留太守
张邈,
东郡太守
乔瑁,
山阳太守
袁遗,济北相
鲍信,
北海太守
孔融,
广陵太守
张超,
徐州刺史
陶谦,西凉偏将军
马腾,幽州奋武将军
公孙瓒,
上党行军司马
张杨,
乌程侯长沙太守
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
袁绍.。
190年,
东郡太守
桥瑁诈称以京师
三公之名向各地发
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
州牧、刺史及
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
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
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
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191年—200年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
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
李傕、
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
马腾与
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
樊稠及侄子
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
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
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
伍习杀死。198年,
曹操派裴茂率领
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
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
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
孙策投奔
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
孙坚旧部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
中原。197年袁术于
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
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
马腾、
韩遂等人则于
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
公孙瓒击败
刘虞后雄踞
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
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
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
徐州,最后被曹操于
下邳抓获处死。
刘备继任病故的
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
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
韩馥的
冀州,继而打败
田楷、
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
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
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200年曹操通过
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
袁谭、
袁熙、
袁尚的势力。通过
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
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的谋士毛玠对曹操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意思是说:【如今国家分崩离析,国君四处迁移,百姓的生产废弃,因饥饿而四处流亡,官府连一年的储蓄都没有。百姓没有安心定居的念头,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持久的。现今袁绍、刘表,虽然手下士人、百姓众多强大,但都没有长远的打算,不是建立基业的人。用兵以遵守礼义者胜,保住地位必须依靠财力,您应该尊奉天子而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整顿农业耕作,储备军用物资,这样,霸王的业绩就可以成功了】。曹操敬佩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转调他为自己官府的功曹。
而袁绍的谋士
沮授,对袁绍说“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要他有什么用呢?
袁绍说: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抗圣意吗?算了算了。袁绍又一想,这现任皇帝是
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
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立刻前往洛阳并通过一番恶战终于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
许县。
201年—210年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刘表病死,曹操立刻讨伐荆州,其子
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
新野,南下
江陵,途中被曹操率军追杀,刘备抛弃妻子,仅带十余骑逃至
夏口。此时
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
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
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
周瑜也向荆州
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赤壁之战
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
长江赤壁(今湖北
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
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
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
新野(今属河南南阳),时刘表已死,其子
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
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坡(今湖北
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
柴桑(今江西
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
周瑜为主将,
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
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
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
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
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
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11年—220年
211年,刘璋请刘备入蜀对抗张鲁,并给予刘备钱粮,但刘备迟迟不打张鲁,反过来攻伐刘璋,最后刘璋不得不出城投降,刘备得到益州。215年,孙权派
吕蒙攻取荆州东部3郡。刘备与孙权进行
湘水划界。曹操率主力进攻汉中的
张鲁,占领汉中。孙权趁机进攻合肥,但被
张辽击败差点被生擒。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
关羽也向襄樊发起进攻。曹操派徐晃长驱直入击败并追杀关羽,关羽败退乘船过汉水,孙权又遣
吕蒙渡江攻伐关羽,将关羽斩首。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
公元211年7月,曹操率军征伐凉州,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等外族势力,凉州地区基本平定,由此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
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事件回顾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攻下邳大破刘备,俘获刘备妻儿,刘备逃亡海西,饥饿疲惫,于是请求吕布接受他投降。
建安元年(196年十月),袁术派大军攻击刘备,刘备求援吕布。于是吕布辕门射戟帮助刘备化解了此次战争。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被曹操生擒,刘备对曹操说:不要忘了当初的丁原董卓是怎么死的,吕布听后悲哀的说:大耳贼是最无信用的小人,于是曹操将吕布处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之前刘备投奔曹操,程昱劝曹操杀掉刘备,可曹操不忍杀贤,最后还让刘备统兵去攻伐袁术,但刘备背叛曹操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领徐州。之后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独自弃城逃走投奔袁绍,丢下了妻儿兄弟。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派文丑,刘备进攻曹操,曹军阵斩文丑,刘备又逃走了。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绍派刘备帮助刘辟攻打许昌,但被曹仁击败,刘备再次逃走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于长坂将刘备追上并大破其军,刘备又逃走了,妻子被俘虏。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下大破乌桓袁氏联军,临阵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基本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十月,其子
曹丕称帝(即
魏文帝曹丕),
国号魏,都洛阳,建元
黄初。
220年,刘协禅让帝位于曹丕,曹丕称帝。东汉结束。随后,221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
三分天下,东汉结束,拉开了崭新的局面。
军阀列表
河北军阀
中原军阀
汉江军阀
西北军阀
西南军阀